不知不覺
又到招生季啦
接下來
就讓蝌蝌帶着大家
深入了解一下學院吧
01 學院概述
Academy Overview
6774澳门永利是由生物醫學研究院經過不斷發展和壯大,于2017年正式成立的研究型學院。
學院秉承“以人為本、崇尚學術、國際視野、追求卓越”的建設理念,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等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永利所設教學與科研平台圖解
永利的教學與科研平台主要從事重大疾病的基因轉錄調控與表觀遺傳修飾、腫瘤發病機制和細胞靶向治療、幹細胞和再生醫學、基因分子診斷、生物制藥與臨床藥效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其中針對血液腫瘤的靶向治療處于國際一流和國内領先水平。
圖為永利培養模式,開設課程以及本專業就業前景
學院設置生物技術本科專業,面向生物技術與生物醫藥方向創新人才發展的需要,突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實行“一對一導師制”及“本碩、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開設多種專業課。
學生就業範圍廣,近三年平均升學率達52%以上,畢業生可在各個行業從事,在各類崗位上發光發彩。國家“十四五”期間重點布局生命健康領域的科學研究和高科技産業發展,生物醫藥産業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新支柱,因此對生物技術相關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圖為永利師資力量簡介
02 科研成果
永利自成立以來累積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8項,參與2項國家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參與1項國際合作項目,省部級項目45項,其中1項目湖北省技術創新專項重大項目(200萬),3項目湖北省重點研發項目,1項湖北省傑青項目,2項湖北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武漢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2項目(武漢市前期資助科技計劃項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并獲批(500萬),武漢市揭榜制項目1項,縱向科研經費達到2156.504萬元,人均科研經費當量為53.9萬元,位列全校先進水平。
2017-2023年度學院科研工作目标完成情況一覽表
學院教師累積發表SCI索引論文196篇其中A1論文(15篇),申請發明專利54件,授權專利28件,人均論文當量為3.5篇和人均專利當量為2.4件。學院在國家級項目申報及獲批、專利申請與授權、高水平論文發表等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張同存團隊CAR-T細胞免疫治療研究處于國際前沿
張同存教授領銜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血液腫瘤的技術與應用
獲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張同存團隊“CAR-T細胞負載溶瘤病毒治療實體腫瘤”項目
榮登2020年颠覆性創新榜
人民網報道永利張同存團隊發明的
全球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CAR-T療法治療實體腫瘤取得新突破
CD19/CD22CAR-T序貫療法位列中國2020年度醫學重要進展首位
永利張同存、顧潮江兩位教授獲批
全球首個“CAR-T治療艾滋病”發明專利
永利張同存、祝海川課題組在國際著名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發表創新性研究成果
姚凱教授團隊為失明者尋找光明,在視覺神經退行性疾病機制、幹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永利姚凱教授“運用幹細胞療法讓先天性眼盲的小鼠首次見到光明”的研究成果以姚凱為第一作者,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正刊上,這是我校教師研究成果首次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正刊上。其發明的“新方法使先天失明小鼠複明”技術入選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評選的 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新突破姚凱教授團隊開發新的更通用的CRISPR系統:PESpRY
該項研究被刊登在國際頂級期刊受到新華網等媒體的專項報道
圖為姚凱(中3)教授團隊合影
鄧文生教授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ELIFE》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RNA Pol I和Pol III指導的基因轉錄機制,為抗腫瘤的藥物研發與應用提供了新途徑。
圖為 鄧文生教授團隊的實驗結果
邱文秀副教授等人利用納米材料作為STING信号放大器可激活先天免疫并用于局部和全身免疫治療近期該成果被刊登在納米材料領域頂級期刊《ACSNano》。
圖為納米材料作為STING信号放大器可激活先天免疫的機制圖
03 競賽成果
學院堅持貫徹以導師制為核心,以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為一主引領,以“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兩翼驅動,多學科賽事協同互進的科研育人格局,積極引導全院學生走出書本、走出課堂、走進實驗室、走進社會,參與科研課題,參加學科競賽,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研、以賽促踐、以賽促用,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學院近三年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60餘項,在一主兩翼方面,永利累計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國家級銀獎3項(均為全校該賽事年度最好成績),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銅獎2項(均為全校該賽事年度最好成績),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國家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12項、二等獎23項、三等獎30項。本科生生均國獎獲獎率在50%以上,高年級同學學科競賽的參與率達到80%以上,本科生近三年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10餘篇,申請專利10餘項,近三年來累計立項國家級大創項目11項,學院科技創新成果斐然。
《抗癌先鋒》項目學生團隊獲
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國家級銅獎
《抗癌利刃》項目學生團隊獲
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愈i》項目學生團隊獲
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
國家級銀獎
《嵌合抗體T細胞療法》項目學生團隊獲第十七屆“挑戰杯”
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國家級二等獎
《抗癌先鋒》項目團隊代表學校赴北京理工大學
參加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終審決賽
獲國家級銀獎
我校多次榮獲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優秀組織獎
永利學生團隊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特等獎
2020級生物技術團支部獲全國鋼鐵行業五四紅旗團支部
以上這些成績
隻是永利競賽成果的冰山一角
下面就讓蝌蝌帶着大家一起聽聽
學姐她們的比賽經曆吧
李婷
生技2001班
“進入大學以來,我第一次加入學姐的項目組參加競賽,并且在學姐的帶領和老師的指導下,成功拿到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國一的獎項,這次競賽也給我之後參加比賽積累了許多經驗。”
右三為李婷
“在大二期間,我接手了“乳腺癌早期篩查試劑盒”的項目,首次作為團隊負責人讓我有點措手不及,專業知識的缺乏、團隊任務分配的不及時、答辯能力的不足讓我們不管是“挑戰杯”還是“互聯網”競賽都止步于校賽,沒有進入到省賽。經過反思和專業知識的積累,大三期間和隊友共同努力,積極參加各類競賽,完成了大創項目“乳果愛—乳腺癌早期篩查試劑盒創新先鋒”的結項。
并且我負責的另外一個項目“二甲雙胍和 MiR -365通過 MiR-365-PTEN-AMPK軸協同促進胃癌細胞調亡”也進入了決賽,雖然最後我們隻獲得了國二的獎項,但是通過這次比賽,我們積累了比賽經驗,收獲了寶貴的友誼,同時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今後我也會繼續努力,追求進步。”
祁菲菲
生技2102班
“大一期間,我接手了‘一種改良RPMI1640培養基及其應用'的項目,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競賽,也是首次作為團隊負責人統籌備賽的相關事宜。從0開始對我來說是一項極大的挑戰,從理解專業知識,文獻檢索到團隊分工、任務分配等等,都存在着障礙。
左二為祁菲菲
毫無疑問,此時的我作為團隊負責人是不合格的,好在在團隊内學姐的幫助下,我們從無到有,成功撰寫出了一份較為完整的商業計劃書,報名參加了如互聯網+以及生命科學競賽。雖然都未獲獎,但這一經曆讓我對學術研究、比賽流程有了基本的了解。
随後在大二期間,我迎來了大學期間對我來說至關重要的項目“m6A甲基轉移酶METTL3通過對DEK mRNA 進行m6A修飾來促進胃癌細胞增值遷移”,它讓我産生了質的變化。
同樣是作為負責人,與以往不同的是,從團隊組建到任務分配到協調矛盾乃至做出決策,都需要我獨立完成。一句句批評,一個個難題,一遍遍修改,一次次答辯,它見證了我從青澀走向成熟,從院内走到校外,從慌張失措走向從容不迫。
總結下來,通過這個項目,我獲得了第八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院級創新創業類銀獎、國家級二等獎;6774澳门永利第十四屆“挑戰杯”校級特等獎,一路披荊斬棘,最終在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省級二等獎,遺憾無緣國賽;獲得第八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科學探究類國家級二等獎。
在上述項目還未結束時的同時,我又被分配作為‘靶向 CD30和CD24的雙靶點CAR- T細胞的構建方法及應用’項目的負責人,兩個項目幾乎是同時進行,逼迫我加速成長。好在經驗的積累讓我不至于應接不暇。依然突破校賽進入省賽,獲得互聯網+校級金獎第三名,和省級銅獎。 所有的榮譽都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和隊友的奮鬥,由衷感謝他們的付出以及老師的指導,才成就了今日的我。"
李文玉
生技2201班
“我叫李文玉,是一名大二學生,關于《我和競賽》,我想從一位學姐說起,她是我的班助,從大一的時候我就跟着她參加了幾項學科競賽,跟着她學習科研知識和競賽經驗。陸陸續續我們拿了不少獎,體會到了探索無限的快樂,我也因此開啟了我的競賽之旅。
第一排右一為李文玉
大一下學期,我開始嘗試着自己組建團隊,參加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憑着我和我的團隊的努力,我拿到了我的第一項國家級獎項。在這之後,我又組建了一支參加小挑的隊伍,目前還在精心打磨中,《我和競賽》的故事還在繼續!”
大家看
我們身邊的很多學長學姐
都是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
在生科院
有許多的機會和機遇
相信各位在接下來的時間裡
會有更大的收獲
大家再跟着蝌蝌的腳步
一覽永利師生代表科創風采吧
04 科創師生代表風采展示
Style display
zhangtongcun
張同存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武漢波睿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0年獲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理學博士學位,同年獲得美國NRC fellowship award,進入美國國家健康與環境效應研究所、美國北卡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研究所等機構工作,2003年獲美國EPA科技進步獎。2006年回國,先後被評為湖北省中青年“突出貢獻”獎獲得者,湖北省“百人計劃”、光谷“3551”計劃入選者,天津市政協委員。現任中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美國癌症學會高級會員,美國心髒病學會會員等。
長期緻力于基因調控與人類重大疾病、生物藥物開發等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主要從事CAR-T細胞治療腫瘤和艾滋病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創新藥物研發。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資助10餘項,其中主持國家重大研究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目等多項。
張同存教授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相關研究領域發表論文百餘篇,取得授權專利20項。目前從事免疫細胞治療(CAR-T),血液腫瘤、實體腫瘤與艾滋病的治療研發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其中,獲得“CAR-T治療艾滋病”首個全球發明專利,創造性地開發出艾滋病治療的全新途徑。同時,張同存教授提出的溶瘤病毒聯合CAR-T技術治療實體瘤為全球首創,并取得突破性進展。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證書
yaokai
姚凱
教授 ,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 ,耶魯大學博士後。專業方向為視覺神經退行性疾病機制,神經元再生,幹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等。
國際上首創“基因治療兩步法”成功激活内源性神經膠質細胞的幹細胞屬性,并誘導其再生為新的神經元,使得先天性眼盲小鼠“重獲光明”(nature,2018)。入選“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與“2018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
“新的基因編輯技術逆轉視力損失”為世界首創的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并成功治療視覺受損小鼠(JEM,2023)。NIH,AAAS(Science雜志),U.S.News,Forbes等海外120餘家機構與媒體專訪和報道;國内新華網,中國科學報,科技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媒體專訪并重點報道。
guchaojiang
顧潮江
武漢大學博士,先後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助理教授,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副教授,現任6774澳门永利教授、博導,2019年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20年入選湖北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獲2020年度僑情專報工作先進個人。
長期從事艾滋病(HIV)等病毒學相關研究及CAR-T免疫細胞治療血液腫瘤和治療HIV感染的功能性治愈策略研究。他和張同存教授一起首創了利用CAR-T細胞技術治療HIV感染的技術,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CAR-T治療HIV感染的發明專利,該專利已申請國際PCT專利,同時被美國和日本專利局受理。随後也獲得全球第一例國際臨床注冊和首先完成全球第一例CAR-T治療HIV感染的臨床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奮的臨床效果。
這項新的療法颠覆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傳統治療方法并為其功能性治愈 (functional cure)提供了現實的可能。目前已完成臨床治療多例,病人體内病毒載量快速下降,充分體現了這項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該項研究成果在國内外多家知名媒體上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網海外版、光明網、央視網等十多家媒體。
主持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1項,合作負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子項1項,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技術創新重大專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武漢市東湖高新區“3551”光谷人才計劃”等項目8項;發表論文23篇,其中在國際著名雜志Plos pathogens、Blood,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Journal of Neurovirology、Molecular Biology and Physiolog,Journal of Neuropathology and Experimental Neurology,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 等國際期刊上發表關于“HIV分子病毒學和神經病毒學研究領域兩項重大研究成果”受到HIV研究領域科學家的高度肯定。
已獲授權專利22項,受理30項。先後指導學生獲得挑戰杯系列賽事國家級銀獎1項、二等獎1項,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國家級獎項6項,互聯網+大賽省級獎項多項。
zhuoqing
卓情
生科院生物學研究生2022級學生,通過學校“千人拔尖計劃”保送研究生,2022年6774澳门永利“十大魅力學子”之一。
大學期間,卓情獲得了國家勵志獎學金、校三等獎學金;第五屆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創業組國家級二等獎,創新組國家級三等獎,全國大學生第十二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獲得國家級銀獎,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國家級二等獎;“模範共青團幹”、全國鋼鐵行業“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号。她是堅持不懈的挑戰者、頑強拼搏的奮進者,一往無前的追夢者。
學生工作經曆:2018-2019年任生物技術1801班長,6774澳门永利團委副書記助理;2019-2020任生物技術1801班長,6774澳门永利學生會主席。第五期青馬“領航班”成員;2020-2021任共青團6774澳门永利委員會社團管理部主席。
獲獎榮譽:
2018-2019年度:
第四屆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二等獎;6774澳门永利“材谷金帶創新創業獎學金”;6774澳门永利第八屆時事案例分析大賽三等獎;6774澳门永利“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号。
2019-2020年度:
第五屆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國家二等獎(創業組);第五屆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國家三等獎(創新組);第六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湖北省銀獎一項;第六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湖北省銅獎一項;第六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校級金獎一項;6774澳门永利校級“優秀學生三等獎學金”;6774澳门永利第九屆化學實驗技能競賽二等獎;6774澳门永利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稱号;6774澳门永利“模範共青團幹”榮譽稱号。
2020-2021年度:
全國鋼鐵行業“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号;全國大學生第十二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國家級銀獎;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創新創業)國家級二等獎;6774澳门永利“十大魅力學習”榮譽稱号;第七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校級金獎一項;第十七屆挑戰杯“紅色專項”校級二等獎;湖北省大學生生物實驗技能競賽三等獎;6774澳门永利“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maochangxia
毛昌霞
毛昌霞,生科院生物技術專業2019級本科生,以初試第一名成績考研進入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先後以團隊負責人的身份參加第七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湖北省銅獎和第十三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獲全國銀獎,參加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獲國家級獎項三項,獲湖北省大學生生物實驗技能競賽一等獎,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級項目《抗癌先鋒——霍奇金淋巴瘤的CAR-T治療》。
以第一作者發表會議論文《Effects of FLVCR1 on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以第一作者發表會議論文《Effects of FLVCR1 on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參與實驗室科研工作,作為共同發明人擁有專利《非編碼基因miR-187-5p在原發性肝癌診療中的應用》,先後擔任學院助管和和新媒體中心副主任,先後多次榮獲6774澳门永利二等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優秀學生”稱号、“優秀共青團員”稱号。
生而有幸,科以相遇
關于生科院
蝌蝌就先介紹到這裡啦
剩下的就留給你們去慢慢探索啦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希望生科院的每一位學子
都能在這裡度過美好的時光
成長為黨和國家的棟梁
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貢獻青春力量
編輯 | 杜雨欣
責編 | 許玉竺
審核 | 李顯
上一條:關于學院特色,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下一條:報考必看!你了解本專業嗎?
【關閉】